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4)页
    或许有读者心存疑惑,石门,一个日后发展为省会的大城市,为何在彼时仅由倭寇一个师团驻守,再加上城市外围,这兵力能够吗?
    这其中,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变迁。
    石门,其前身不过是一个名叫石家庄村的小村庄,占地面积不过01平方公里,连乡镇的规模都未达到。
    直至1925年,几个相邻的村落合并,才正式有了“石门”之名。那时,它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鲜有人知。
    然而,随着铁路的修建,石门的地理位置重要性逐渐凸显。
    它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镇,而是成为了连接华北平原各大城市的交通枢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了本书所描述的时期,石门的城区面积也不过9平方公里,连城墙都没有。
    1937年10月,石门不幸沦陷于倭寇之手。
    面对这一战略要地,日军深知其重要性,于是对石门进行了军事城池的规划设计。
    它们摒弃了传统的城墙形式,而是采用了挖地下城墙的方式,即当地百姓口中的“封锁沟”。
    这些封锁沟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军事城池,既满足了军事防御的需求,又便于战略部署。
    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墙。
    所以,石门在当时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在此部署了一个师团的兵力,足以说明鬼子对石门战略地位的重视。
    尽管石门的规模在当时并不算大,但其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
    它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地,是平汉、正太、石德三条铁路的交汇点,连接着齐鲁、晋省、豫省和北平等地。
    可以说,石门是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一旦我军攻占石门,便能西回晋省、东连齐鲁、北通北平、南下豫鄂,从而打通华北地区的交通网络,为抗倭战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以,鬼子断然不肯放弃石门。
    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守住这座战略要地。
    然而面对我军装甲1纵的猛烈攻势,鬼子们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它们被打得节节败退,只能依靠着坚固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的抵抗。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通讯兵紧握
第(1/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通玄塔快穿:拯救那个反派小可怜凡人仙葫我真没想坑儿子啊意外情事后,被禁欲大佬缠上了亮剑:从晋东南开始建设修仙家族之化灵碗不是走肾不走心?我嫁别人你哭什么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逼她替嫁?福运全被真千金带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