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征与审美意蕴
耿氏篆刻的魅力在于“三精”追求:刀法精妙、字法精严、章法精巧。在刀法上,传承人能在一方印石上同时展现“浙派”的切刀爽利与“皖派”的冲刀流畅;字法上,既精通《说文解字》的篆法正脉,又善将楚简帛书的率真笔意融入创作;章法布局则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常以残破边栏营造金石气息。这种对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使耿氏篆刻既保持古意,又具有现代审美张力。
当代价值与跨界融合
在数字时代,耿氏篆刻展现出惊人的文化适应性。第七代传人耿晓辉开发“篆刻ar”应用,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印章即可观看立体创作过程;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印章,将传统节气文化与篆刻艺术结合,单套销量突破5万件。更值得关注的是,耿氏篆刻走进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篆刻与书法美学”课程,培养出一批既懂传统技艺又具现代设计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技艺+科技+教育”的传承模式,为非遗活化提供了新范式。
三、文化共生:非遗传承的栾城经验
太极八卦鼓与耿氏篆刻的共生发展,折射出栾城区非遗保护的深层智慧。政府层面,建立“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设计师”的协作机制,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设计理念;社会层面,成立“栾城非遗联盟”,推动不同项目间的跨界合作,如将篆刻元素融入八卦鼓表演服装设计;市场层面,开发“非遗体验游”线路,游客可在西宫村参与大蜡制作后,到“栾印堂”体验篆刻,最后欣赏太极八卦鼓表演,形成完整的文化消费链条。
这种“活态传承、跨界创新、产业赋能”的模式,使栾城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当代生活的文化基因。当游客在栾城博物馆看到明代耿氏印谱与现代ar篆刻作品并列展出,当孩子们在校园里同时学习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