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大家的担心。\"李阳走上讲台,身后的大屏幕突然切换成老厂区的老照片,斑驳的生产线旁,年轻的王师傅正带着安全帽调试设备,\"十年前我们换数控车床时,也有人觉得学不会编程,但现在,咱们车间一半的技术骨干都是从那时成长起来的。\"他掏出手机,调出技术部制作的动画教程,\"这次培训没有天书,只有看得懂、学得会的实用课。\"
培训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公司将课程拆解成\"理论+vr模拟+实操\"三部分:上午,工程师用3d动画演示纳米过滤膜的工作原理;午后,员工戴着vr眼镜进入虚拟车间,在零风险环境下练习设备操作;傍晚则分组在真实设备上进行实战演练。为了照顾不同基础的员工,培训中心还设置了\"一对一帮扶角\",技术骨干轮流当助教。
但抵触情绪仍在蔓延。某次实操课上,李阳发现几位老员工故意拖延进度,甚至偷偷用老方法操作新设备。他没有当场斥责,而是在下班后约他们去工厂的小食堂。几瓶啤酒下肚,老钳工老张吐露心声:\"李总,我们不怕学,就怕学会了也被年轻人顶替。\"这句话让李阳沉默良久,他当即承诺:\"三个月内,技能考核不达标不调岗;半年后,掌握新技能的老员工优先晋升。\"
激励机制的创新点燃了学习热情。公司推出\"绿色技能勋章\"计划,员工每通过一项考核就能获得电子勋章,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兑换培训基金或假期奖励。更特别的是\"师徒积分制\"——老员工教会新人一项技能,双方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设备操作权限升级。当王师傅带的徒弟在操作竞赛中获奖时,他第一次主动研究起设备的智能诊断系统。
培训过程中充满意外的创新。有员工发现,新设备的清洁流程可以结合传统的\"5s管理法\",这个建议被纳入标准操作手册;还有人提出在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