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这一次,他的目标是洛阳。洛阳是东晋的故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桓温率领军队从姑孰出发,一路向北进发。他吸取了第一次北伐的教训,加强了后勤补给工作,确保了军队的粮草供应。同时,他还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免与敌人进行正面交锋,而是通过迂回包抄、奇袭等方式打击敌人。
北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许昌、洛阳等重镇。前燕军队见势不妙,纷纷向后撤退。桓温顺利地收复了洛阳,并将东晋的旗帜重新插在了洛阳城头上。
洛阳的收复让东晋朝廷上下一片欢腾。晋穆帝司马聃下诏褒奖桓温,称赞他“功高盖世,名垂青史”。然而,桓温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洛阳虽然收复了,但北方的局势依然严峻。前燕、前秦等国仍然对东晋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再次发动进攻。
为了巩固北伐的成果,桓温向朝廷提出了迁都洛阳的建议。他认为,洛阳是东晋的故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迁都洛阳不仅可以加强东晋对北方的控制,还能鼓舞民心,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在朝堂上,桓温慷慨陈词:“陛下,洛阳乃我晋室根基所在,如今收复洛阳,正应迁都于此,以图恢复中原大业。昔日光武中兴,定都洛阳,成就一番霸业。今我等若能迁都,必能重振晋室雄风!”
然而,桓温的建议却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洛阳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破败不堪,无法作为都城。而且,迁都洛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东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此外,他们还担心迁都洛阳会引起北方胡虏的不满,从而导致战争的再次爆发。会稽王司马昱站起身来,忧心忡忡地说道:“桓将军,洛阳虽好,但如今已非昔日可比。多年战乱,民生凋敝,迁都之事,还需从长计议啊。况且,北方局势未稳,贸然迁都,恐生变故。”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声一片。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桓温感到十分失望。他深知,自己的北伐事业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