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解释道:“六系盘口壶确实主要用于储存水或者盛酒。
你们看它的肩部的六系设计,就是便于穿绳提携。
而它的底部是平底造型,则增强了装水的稳定性。”
“有一些盘口壶还加配了器盖子,进一步提升了瓷器的密封性。”
【古先生,我在博物馆也见过六系盘口壶,怎么感觉有点不一样?】
【兄弟,我在博物馆也见过,我也感觉有点不一样。
就是说不出是哪里不一样?】
【应该是朝代不同六系盘口壶,所以应该有点区别,大家才感觉不一样。】
唐青看到了粉丝发的消息,“你们问的这个问题,在古代跨越了几个朝代。
我慢慢给大家解释。”
“我们首先来看,我手里的南朝六系盘口壶。
它的典型特征有盘口、细长直颈、丰肩、圆鼓腹、平底。”
“它的颈部与肩部之间,装饰着六条桥形系,呈“两双两单”对称排列。
盘口下方,通常对称分布着两条小系。
而肩部四面,则均匀分布着四条桥形系。
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形成稳固且实用的提携结构。”
唐青继续说道:“我们再来看手里瓷器的胎釉特点。
它的胎质酥松且多孔,看着呈浅灰色。”
“我们在看釉层则是肥厚润泽。
它是以青釉为主,在积釉处呈现出翠绿色,釉面开有细密深色的纹片。”
“但多数器物因为釉胎膨胀系数的差异化,从而导致剥落严重。
所以存世完整的南朝六系盘口壶,在市面上还是极为罕见的。”
唐青介绍完就把六系盘口壶放下,“介绍完这个南朝六系盘口壶。
我再给大家普及,为什么你们看见的六系盘口壶有点区别。”
“其实南朝的六系盘口壶,与早期的晋代青瓷相比。
南朝盘口壶的釉层显得更加厚。
使其基本消除了晋代的缩釉点和釉斑问题,使它的质感更为温润。”
“但是,釉层的加厚,也加剧了开片现象,成为南朝技术上的局限。
东晋到南朝时期,盘口壶的壶身逐渐从短粗演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