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因后方不稳而后退,公孙威与田豫便回军去追,一连数日在寨前挑衅,甚至发动了几次规模不小的进攻。
结果袁绍除了防守之外一点动静也没有,就这样过了数日,公孙威发现袁军寨墙上少了一人的旗帜。
寨有四面,除“大将军袁”旗外,还有“征虏将军邓”“广武将军张”之类的旗帜,分别对应邓羌张蚝几人。
可现在“征虏将军邓”不知所踪。
公孙威命人巡查寨子四面,都没有找到邓羌的旗帜。
“邓字大旗不见,莫非邓羌趁夜色驻扎到了什么位置?”公孙威连忙传唤斥候,反复询问后却被告知袁军未有一人离寨。
那为何旗帜不见?公孙威百思不解,旗在哪将在哪,将在哪兵在哪,这玩意儿可不能随便动。
旗没了,要么走了,要么死了。
邓羌死了?公孙威做梦都能笑醒。
又过一日,“征虏将军邓”恢复原位,但“广武将军张”旗帜变得破破烂烂,其余几个旗帜有的破了个洞,有的沾满泥泞看不清字。
这下公孙威也发现问题不对,勒令安插在袁军中的间谍探查,将消息传出。
第三日,深夜警戒的斥候回报:“昨天夜里,袁军寨中忽地爆发出喊杀声,局势混乱人声嘈杂,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公孙威摸着刚蓄起的胡须,冷静地分析道:“可能发生了营啸。”
营啸指将士们在极端紧张的氛围下,对营地里的一些风吹草动产生应激反应,大呼小叫,从而导致恐惧在军营中蔓延,不知情的士兵以为出现敌军,极端慌张下见人就杀,军队不攻自破。
营啸一旦发生,几乎无解。谁也无法想象在长期的紧张下猝然受惊的士兵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传》记载,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的军队曾发生 “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 的情况。
面对敌方耀武扬威,士兵人心惶惶,最终引发营啸。
这也解释了为何打完仗后常有将领纵容士卒烧杀抢掠。总得让士兵们放松下来,有利可图,将士们才会拼命作战。
周亚夫治军都能发生营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