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对宋义的行为极为不满,他愤怒地对将士们说:“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楚军将士的心声,也为他后来采取行动埋下了伏笔。
第五节:帐中喋血
项羽见宋义执意按兵不动,心中杀意渐起。在一个清晨,项羽趁宋义还在营帐中熟睡,带领几名亲信闯入宋义的营帐。项羽手持宝剑,愤怒地指责宋义贻误战机、不顾士兵死活。宋义还未反应过来,项羽便一剑砍下了他的头颅。
项羽提着宋义的头颅走出营帐,对楚军将士们宣布:“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将士们对宋义的滞留行为本就心怀不满,此时见项羽斩杀了宋义,大多表示愿意听从项羽的指挥。项羽随后派人向楚怀王报告了此事,楚怀王无奈之下,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统领楚军。
宋义的死,标志着他在反秦斗争中的短暂政治生涯的终结。他的战略设想或许并非毫无道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未能充分考虑到楚军内部的复杂情况以及项羽的强烈求战欲望,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而项羽在斩杀宋义后,掌握了楚军的大权,他将带领楚军走向怎样的未来,成为了当时天下人关注的焦点。
第六节:历史评说
宋义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本有机会在反秦斗争中大展宏图,却最终因与项羽的矛盾以及自己决策的失误而命丧黄泉。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宋义确实有着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早期在项梁军中的表现以及对局势的分析,都显示出他对兵法的深刻理解。他提出的等待秦赵两败俱伤再出击的策略,从理论上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战略选择。
然而,宋义的失败也有其必然性。他在掌握楚军指挥权后,未能妥善处理与项羽等将领的关系,忽视了项羽急于复仇和求战的心理,导致内部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