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3)页
从筛孔中自然渗出。
    压榨法,是将结晶后的糖膏包裹于粗布之中,用重石或杠杆挤压,挤出部分糖蜜。
    李国助用的是自然排水法,在编织篮中内衬粗麻布,把烧杯里的糖膏倒入其中,放在支架上静置,一两天内糖蜜会从粗麻布和编织篮的缝隙流下去。
    他在编织篮下方放了一个瓷盘,用于承接糖蜜。
    这一步最后可以得到湿糖渣和初榨糖蜜。
    现在天色已晚,又要静置糖膏一两天,李国助也已精疲力尽,只好随便吃喝了一些,就睡下了。
    两天后,糖蜜已经沉淀下去。
    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脱色工艺了。
    李国助采用的方法是骨炭脱色,是欧洲人在17世纪使用的精制白糖法,
    将动物骨骼高温炭化后碾碎,糖液趁热过滤通过骨炭层,1公斤糖用05公斤骨炭。
    这就是他三天前跟金顺姬索要牲畜骨头,还要帮他煅烧成炭的原因。
    大明当时流行的方法是黄泥浇淋法,在《天工开物》里有记载,
    实际上是因为黄泥中含有高岭土、活性炭等成分可有效吸附红糖中的色素,使糖结晶变白,但成品纯度低于现代白糖。
    到了这一步还没完,还需要最终精制。
    这个时代,欧洲的方法是“糖面包”工艺,本质上还是一种自然排水法,只是工具与脱色工序前的粗分离工序不同。
    这种方法是使用陶制或金属制的锥形模具,高约20-30cm,顶部开口,底部有小孔。
    将热糖浆倒入模具后缓慢冷却约1-2周。
    糖蜜从底部小孔逐渐渗出,剩余部分形成致密结晶。
    成品外观为硬质的白色或浅黄色锥形糖块,需用糖钳敲碎使用。
    这种方法起源于16世纪,由葡萄牙人从殖民地甘蔗制糖技术改良而来,17世纪普及于欧洲精炼糖厂。
    李国助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锥形模具是他在南海边地的时候让制陶工人帮忙烧制的。
    做完这一步,剩下的就是等待了,一般需要两三周。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制的要求,可以比较彻底地分离出糖蜜,静置一两天只能对糖蜜进行粗分离。
    如果不想等待两三周的话,还可
第(2/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神魔加身,吾当镇压一切敌!杀敌爆属性!我靠异能逆袭皇位嫡女冻死风雪夜,摄政王抱走暖被窝入狱三年后,全家跪求我原谅可恶,这个辅警异常的强克系执法官陛下莫慌,臣弟无敌了穿越兽世:绑定生子系统后逆袭了苏颜林琅子孙满堂苏颜林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