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激增导致粮食短缺和治安压力,迫使光海君从去年起一改往年的默许态度,”
“开始限制辽民入境,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驱逐。”
“幸得我在边境经营有年,仓储颇丰,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再加上我相公在朝中为官,总算说服光海君恢复了往年的难民政策。”
“自此之后,每日入境的辽民就越来越多,到镇江大捷前已累计有四五万人。”
“我们从四月下旬起,就开始组织船队向南海边地运送辽民,”
“至今已将三万余人运了过去,目前留在铁山的还有一万两千多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力健的汉子,本来就是我们留下来准备编练成军的,”
“如今毛大将军来了,便请将他们收编成军,开镇朝鲜吧。”
历史上,从萨尔浒之战后,就开始有辽民陆续逃入朝鲜境内,躲避建奴的迫害。
朝鲜史料中记载的1619~1620年的情况,与金顺姬所说都差不多。
据《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万历四十七年九月条记载:
“辽东逃民日渡三五十人,自去岁至今,积至二千余口。”
“辽民避乱来投者甚众,或自鸭绿江冰合时渡来,或乘船而至,义州、铁山等地不能容接,饥寒交迫,死者相枕。”
“辽东败军及逃民陆续渡江,乞食于义州、昌城等地。”
《备边司誊录》记载朝鲜边将奏报说:
“每日渡江汉民或数十,或百余,皆蓬头赤足,状极狼狈。”
万历四十七年是1619年,而第一条记载中竟有“去岁至今”四字,
说明甚至从1618年努尔哈赤攻抚顺起,就已经有辽民开始向朝鲜逃亡了。
而在“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下,经过差不多两年也才积累到两千多人,
这似乎说明“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不是持续的,而是在差不多两年中断断续续地分了40~70次,
否则这样的情况只需持续40~70天就足以积累到两千人了。
然而第一句中却又有“义州、铁山等地不能容接,饥寒交迫,死者相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