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刘瑶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们能不能从结构设计入手,改变避难屋的内部布局,分散地震力?”
这个想法让大家眼前一亮,顾家启立刻开始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分析。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新的设计方案逐渐成型。然而,当他们将方案进行实际测试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避难屋的通风系统在地震时会出现故障,导致内部空气无法流通。
“这可怎么办?通风问题不解决,避难屋就没法正常使用。”小张有些着急。
“别慌,我们再想想办法。”顾家启安慰着大家,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
为了缓解紧张的研究气氛,顾家启和刘瑶决定到田野间走走,放松一下心情。立春后的田野,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气息,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希望。
“还记得小时候在这片田野里玩耍的日子吗?”顾家启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
“当然记得,那时候的快乐真简单。”刘瑶微笑着回答。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机器的轰鸣声。原来是村里的新型智能农耕机正在进行春耕作业,这种农耕机配备了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能根据土壤的湿度、肥力等因素自动调整耕种方式。
看着农耕机,顾家启突然灵感一闪:“刘瑶,我们能不能把智能传感器应用到避难屋的通风系统上,让它能根据地震的情况自动调节通风口的开合?”
刘瑶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就像农耕机根据土壤情况自动调整一样,通风系统也能根据地震状况智能变化。”
两人兴奋地回到研究中心,立刻投入到新方案的设计和测试中。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智能通风系统终于成功研制出来,解决了避难屋的一大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时间越来越紧张,顾家启和刘瑶经常加班到很晚。我虽然心疼他们,但也明白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总是默默地为他们做好后勤保障。
一天晚上,我的智能机器人妈妈做好了饭菜,等他们回来。一直等到很晚,两人才疲惫地走进家门。
“爸,又让您等久了。”顾家启有些愧疚地说。
“没关系,工作重要。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