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态度,力挺传统,又叫‘复古’。它认为,之所以礼崩乐坏,事情越来越糟,是因为人们背离了传统;为今之计,人们应该回归传统,这是儒家的态度。
第二种态度,抛弃传统,又叫‘革新’。它认为,之所以事情越来越糟,是因为人们还没抛弃陈旧的传统;为今之计,要努力开创新的规则、新的体制,这是法家的态度。
儒家和法家的这两种态度都有积极进取的‘入世’心态,只不过对待传统采取了正好完全相反的两种解决方案。儒家和法家这两个流派都是在中原诞生,在那时,中原人口很多,秩序复杂,不秉持入世的态度,很难解决问题;
但是在山川众多、地广人稀的荆楚大地,出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是‘出世’,这是道家的态度。道家认为,事情被人们搞砸,就是因为人们入世的念头太重,假如没有这种入世的功利心,世界会变得很宽广,事情早就搞好了,传统好不好,有没有用,道家认为根本无关紧要。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他们认为应该拥抱传统、复古,克制人性的各种冲动,依照传统的礼仪做事。所以,儒家提倡遵循‘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简而言之,三纲五常是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仪约束,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更血淋淋的原话是这样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儒家认为只要大家一天到晚练习礼仪思想,就能达到儒家的最高思想。而彼时礼崩乐坏,各国都忙着打仗,如果还按照这个礼仪行事,明显过于迂腐,甚至可能很快为他国所灭。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儒家思想这个产品,各君主放眼望去,战乱连绵,社会空前动荡,一天到晚练兵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练礼仪呀?
在那个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战争年代,儒家思想明显不合时宜,周游列国不过是种谦虚的说法,实质上是孔子、孟子四处碰壁,就像现在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