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甚是。"闻言,朱元璋便是迫不及待的点了点头,原本平稳的呼吸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急促起来。
"先生博学多才,定然知晓那称霸西亚的耶律大石"
他之所以听信眼前曹爽的"建议",将内陆藩王的军权剥夺,仅以晋王,燕王等"赛王"坐镇帝国边陲,抵御塞外蒙古,便是担心藩王权势过重,会威胁到中枢的统治,继而导致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的"同室操戈"。
而他或者大明的后代君王,若是想要将宗室藩王分封海外,必然会为其配备数量不菲的军队,以保障其人身安全,并方便日后开疆拓土。
如此一来,这些分封于海外的宗室藩王们便会重新拥有最为重要的军权,且能靠着掠夺海外的资源,迅速壮大己身,乃至于威胁到大明本土。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称霸中亚的"西辽皇帝"耶律大石。
北宋年间,由辽东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政权迅速崛起,并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内吞并了曾经如日中天的"辽朝",将其取而代之。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彼时仅仅是辽朝闲散宗室的耶律大石率领数十骑溃逃至西北边陲的可敦城,并自立为王。
靠着自身"宗室"的身份,耶律大石成功获得了辽朝于可敦城驻军的拥戴,并不断收拢辽朝的残兵败将,试图重整河山,对抗金国统治者。
但是因为彼时的金国政权正值巅峰,远非耶律大石麾下的游兵散勇能够对抗,在经过一番思虑过后,耶律大石决定暂缓"复国",率军西征。
经过两年多的征战,耶律大石及其麾下的军队成功于中亚地区站稳脚跟,耶律大石也顺理成章的登基称帝,建立了西辽帝国,延续了辽朝的国祚。
在这个过程中,耶律大石从未忘记"灭国之仇",并一度试图东征,击溃金国政权,恢复辽朝的疆域。
尽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耶律大石未能完成复国的夙愿,但其亲手创建的西辽帝国仍是在中亚称霸了近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