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
一语惊醒梦中人,本就若有所思的朱元璋听得此话只觉豁然开朗,一个全新的思路随之涌现于脑海之中。
至于默不作声多时的老太监朴仁猛则是双腿发软,险些栽倒在地,其枯瘦写满了震惊,身躯则是不断抖动着。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难怪眼前的曹先生敢妄言皇权归属于谁其实并不重要,原来他们这些人都是自动代入了中枢的视角,不愿宗室藩王权柄过甚。
但若是站在上帝视角观瞧,倘若偏居一隅的宗室藩王能够靠着一己之力,成功"谋朝篡位",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要么这宗室藩王的能力出众,以至于能够弥补封国与大明本土之间的国力差距;要么是大明本土的君主昏庸无愧,尽失民心,就连军中的将士们也不愿替其效力。
而基于这种情况的"皇权更迭",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
更重要的是,大明的皇位仍在朱家人手中,未曾便宜了外人。
"大才,先生大才呐!"
"咱实在是佩服!"
几个呼吸过后,书房中异样的沉默猛然被朱元璋情难自抑的低吼声所打破,神情很是亢奋。
都说当局者迷,他今日算是有了切身体会。
他光想着替后世子孙解决诸王权柄过甚,威胁中枢的隐患,却是忽略了"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道理。
倘若后世子孙昏庸无愧,即便是丢掉皇位也是咎由自取。
此等情况之下,这大明的皇权与其便宜了外人,还不如交由能力出众的宗室藩王。
毕竟没有出众的能力,早已分封海外的宗室藩王也难以克服重重阻碍,杀回大明,争夺皇位。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曹爽建议诸王分封海外的计策其实就是在"养蛊",其真正用意也是为了优胜劣汰。
反正不管怎么筛选,这大明朝的皇帝都是姓朱,便宜不了外人。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起兵靖难的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的与建文帝朱允炆打擂,也是沾了这个原因的光。
毕竟说来说去,这"靖难之役"其实就是老朱家内部的"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