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沈沉知早就清楚乌旦国的狼子野心,但司职有序,他们不可以贸然干扰庆城的排兵布阵。
不过,他们与庆城的守将协商过后,疏散出了一部分的百姓。
除了庆城的百姓,这宁城里还涌入了来自宁城附近城池的数以万计的难民,他们知道宁城驻扎着镇北军,来此寻求庇护。
不过庆城被攻陷后,宁城的城令担心突然涌入的百姓中会混入乌旦国的奸细,以及人口增加后会引起暴动,紧闭了宁城的城门。
无数的百姓聚集在城门口,饥寒交迫,死人已经是屡见不鲜。
城外惨不忍睹,城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宁城的物资本就有规制,难民涌入,粮食已然短缺。
五日前,楚清鸢让李茂率领镇北军三十人,便衣从暗道离开宁城,前往接应清十商行送出的五千石粮食。
为了让粮食能顺利地运入城内,楚清鸢让鸢影阁的人在离宁城门口二十里的位置放了一百石的粮食,将大部分难民引出城门口。
清十商行的五千石粮食顺利进城。
楚清鸢富可敌国,可是战争时期,物资运输的安全很难保障。
此次运粮,亲自接应押运的镇北军遇到了土匪,两死五重伤。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这些粮食,加上宁城的存粮,也才够支撑两个月。
宁城内的百姓亲眼见了粮食入城,心中的恐慌稍减。
城外的难民也是大虞的百姓,楚清鸢不可能置之不理。
她仿照着“以工代赈”的方式,让难民参与搭建宁城郊外的临时屋舍,顺带解决了他们的住所问题。
她的动静很大,无数食不果腹的百姓都跑到了宁城郊外。
于是,除了建屋舍,楚清鸢还让他们用麻布裁制军队的衣物、修补军衣、适种她新研发出来的耐严寒作物……
但人一多,管理就成了问题。
她和沈沉知商议后,决定将军队的规矩,如伍什制、连坐制等推行到这些百姓身上。
每十个百姓组成一个小队,每个小队有一个队长,每七个队长又组成一个班长……这样的制度既方便管理,也方便监督。
一旦领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