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韩财看着这位老人倔强的背影,突然明白了什么。老支书是看着村里一代代人在这条烂路上受苦,如今是真的忍不下去了。
“叔,您放心,”他站起身,声音坚定,“这事我一定给您办成!就算跑断腿,也要把其他村的人说通。”
村里的气氛突然变得不一样了。
生产组部的会计扯着嗓子,扛着大喇叭在村口吆喝,他的声音因为过度用力而有些沙哑:“抓紧干活啊!多劳多得!抢在头天囤积粮草,家家户户发放一枚铜板!提早两日储备口粮,各家分得两文钱!”
喊声在村子里回荡,连在地里干活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有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脸上写满了惊讶。
“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张阿娘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对身边的人嘀咕,“赵韩财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
确实,赵韩财这个人向来谨慎,生产组部有点结余都不敢轻易动用,更别说拿来发奖金。村里人都知道他那个性子,宁可把钱放在手里攥着,也不愿意轻易花出去。
但这回不一样了。
修路这事刻不容缓,需要大量的人手去挑土方、筛沙子、铺青草,还得派人去拉砖找水泥。光靠平常那几个壮劳力哪够用?得把能动的人都调动起来。
水生家的事情就像一根刺,扎在每个社员心里。
这事过后,村里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干活的时候,话也比往常少了,但手上的动作却快了许多。大伙儿都想着早点把活干完,好腾出手来修路。
林巧云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昨晚带回来的肉和馒头,还好放在陶瓮里,没坏。
她麻利地处理着猪肉,肥瘦分开,该炼油的炼油,该做肉丝的做肉丝。刀在她手里上下翻飞,发出规律的“咔咔”声。
手上忙活着,脑子里却想着城里那些电器。要是村里能早点通电就好了,她也能买个冰柜,想吃啥存啥。不用总担心食物坏掉,也不用大热天的往井里吊东西。
林巧云把处理好的肉分成两份,一份留着这几天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