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才打量着周琴母子,开口问道:“哪个孩子要念书?”
“两个都要。”周琴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这回答让三位先生都有些意外。林秀才皱眉道:“婶子,你可知道读书的花销不小?”
周琴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一年八两银子,我算过了。”
年长的先生若有所思地看着周琴,缓缓问道:“你打算让他们读多久?”
“五年。”周琴直言不讳,“足够看出他们是否有天赋了。若是有,我必定继续供着;若是没有,至少他们能识文断字,也能找个体面的活计。”
老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捋须道:“你倒是个明白人。这段时间送孩子来的父母,大多只顾望子成龙,却不知读书也需天赋。你能如此通透,实属难得。”
他转向两个孩子,和蔼地问:“你们叫什么名字?”
“陈三树。”
“陈四田。”
王秀才听罢,差点呛到,诧异地看向周琴。
周琴有些尴尬地解释道:“村里人,贱名好养活。”
老先生捋须沉吟,“这名字确实不太雅观。不如我给他们取个新名字如何?”
兄弟俩闻言,立刻跪下磕头,“请先生赐名。”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老先生慈祥地说,“就叫陈永德、陈永礼吧。”
两个孩子欣喜若狂,连连道谢。周琴心中也是一阵欢喜,儿子们有了这么好听的名字,想必以后在学堂里也能抬起头来。
周琴将准备好的束脩礼物奉上,三位先生颇为满意。礼物中不仅有银子,还有蚵仔煎、如意糕、五花肉、野茶、美酒等八样物品,显示出她的用心。
门房领着兄弟俩去了学舍,周琴叮嘱他们要好好读书。分别时,陈永礼眼中含泪,声音哽咽:“阿娘,我舍不得你。”
周琴强忍住心中的不舍,摸了摸儿子的头,“要听话,好好学习。阿娘得了空就来看你们。”说完,她转身离去,生怕多留一刻就舍不得走了。
回到柳湾镇,周琴将学堂的情况告诉了陈大头。陈大头听说弟弟们有了新名字,也跃跃欲试。
周琴笑道:“你要是想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