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砂在900度时开始软化粘连,用铁钩探入窑内可拉出细丝。
如今大唐的工业对串联窑的温度要求是越高越好,需要控温的时候,往往是低温,所以李唯倒也没再费心思钻研温度测量仪器。
如此加热得到的铁,通过锻打得到3-5毫米厚的钢板,这用于铆接锅炉外壳。
气缸和活塞同样不难制造,唯一的技术难点‘折叠锻打’在青阳部的老年热血工匠这里,并不存在。
密封材料获取也不难,马匹皮革浸泡桐油制成垫圈,用亚麻线混合铅粉缠绕螺纹接口。
而冷凝管,也可以取材自赤峰地区铜矿冶炼,手工敲打至1-2mm厚的薄壁铜管。
蒸汽机的核心部件一定是锅炉。
将低碳钢板加热至红热状态,用木槌在圆形石砧上敲打成弧形板。
多块弧形板铆接成圆筒,其中的‘铆’需要预先钻孔,铆钉烧红后插入锤击固定。
铜制火管两端扩口,插入锅炉前后端板并用铅锡焊料密封。
铸铁制安全阀,配重锤调节压力,玻璃管做水位计。
如此,长2米,直径08米,内部设20根铜制火管的圆筒形火管锅炉,就组装完毕了。
唯一麻烦些的,是需要反复测试压力,以防爆炸。
虽然测试不是李唯亲自上,但围在边上的可都是社稷栋梁,不能炸坏了。
所以每次测试时,李唯都烧三炷香,果然就没炸,挺好。
气缸便是朴实无华的黏土制作,根据初号机的大小,内径20厘米、长度50厘米,内涂骨粉防止粘黏。
自从烧制了骨粉以后,李唯发现这东西处处都能用。
将来烧制去卖的骨瓷,恐是也不用担心滞销了,因为它注定供不应求。
活塞、连杆、曲轴、飞轮、冷凝器的制作,都不需要李唯亲自上阵。
一定要说,曲轴的制造是用榫卯结构拼接后覆铜加固。
冷凝器是根据瓦特式改进的,将铜管制成的螺旋管置于水箱中,蒸汽通过后冷凝成水,由水泵抽回锅炉。
总装是李唯亲自来的。
将锅炉与气缸通过钢管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