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唐朝小北都的称呼,是山西地区的政治军事核心地区,雁门关的物资和援军也都从这里调配。
入了太原,便如捏住武周咽喉。
太原一地的门阀不多,大多传统。
仅太原王氏、河东裴氏、太原温氏、祁县王氏、郭氏与薛氏。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热情报,武氏祖籍山西并州文水,也是山西太原一带的名门大士族。
所以,他要留四十日。
从惊蛰起四十日,足够完成对整片西北地区的辐射控制。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平衡之道在于抄底。
且除了平衡权力,李唯在春耕之时留在太原还有其他目的。
太原位于汾河谷地,其地势平坦,以黄土为主同样肥沃,而周边山区,也有畜牧与林业的基础。
唐代的气候相对温暖,降水充沛,有利于在此地种植粟、麦等农作物。
不过李唯最看重的不是这些,而是这里无需开发钻研、温室,就足以种植桑树与养蚕,开始桑麻的制作。
同时,枣、梨、杏等果树,在其种植经济中也占据主要地位,是太原的特产。
瞧瞧这三种传统‘老物件’,哪个跟医学搭不上边?
都是健康、补气血、养身体的好东西。
身体是劳动的本钱。
这句话对李唯这个皇帝也是一样的。
上行,下才效。
李唯希望下面的人都动起来,他自己必然不会天天歌舞升平、乐不思蜀。
“走罢,速去忻州,直下太原。”
从外打到里,原则上来讲李唯是不该这样做的。
攻城略地。
这个‘略’非‘掠’。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如果他没有李老这位优秀的内应,且古代信息更迭的速度奇慢,他的必争之地反而是代州。
雁门关破,若代州忠于武周,提前销毁于衙门中存放的一切记录,那他这片地,如拿。
人口、贸易、分布密度、舆图……等等卷宗,才是城池最具性价比的存在。
其战略意义深重,有的时候得了这些信息,其价值远超一座粮仓。
扼住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