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建成后,林墨深知师资的关键作用,遂广撒英雄帖,不惜耗费重金,遍访四方。他听闻某大儒在中原声名远扬,钻研儒家经典数十载,见解独到,便不远千里派人携厚礼相邀;又得知某地有一隐士,虽隐于山林,却对天文地理、算术等实用之学造诣颇深,便亲自修书,恳请出山任教。一时间,诸多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齐聚吕宋,投身教育事业。
在招生方面,林墨力排众议,彼时朝堂之上,诸多保守势力认为学堂应专供贵族子弟,平民愚钝,无需接受教育。但林墨据理力争,他深知唯有知识的火种在各个阶层都能熊熊燃烧,才能为吕宋这片土地培育出大量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下令张贴告示,明文规定学堂大门不仅向贵族子弟敞开,还大力鼓励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入学读书,甚至为贫困学子提供食宿补贴,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这股如春风般席卷吕宋的学习浪潮中,亲大明的贵族们宛如率先感知春江水暖的鸭子,表现得尤为积极踊跃。他们率先响应林墨的号召,将自家子弟纷纷送入新建学堂,同时,为彰显对教育的支持,不少贵族还主动捐出土地、钱财,助力学堂扩充规模、增添教学器具。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吕宋人开始重视教育,一场知识革新的热潮在吕宋大地蓬勃兴起 。。
吕宋的拉蒙家族,在当地贵族圈中堪称巨擘,影响力根深蒂固。家主拉蒙独具慧眼,敏锐察觉到学习大明文化将为家族带来不可估量的机遇。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率先引领整个家族投身于学习汉语和大明礼仪的热潮之中。为了给家族子弟创造最优质的学习条件,拉蒙不惜一掷千金,从遥远的台岛聘请来饱学夫子。这些夫子遵循大明的教育传统,在家族那宏伟庄严的城堡中开设私塾。私塾的课程安排紧凑而丰富,不仅要求家族中的适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