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神州大地,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百姓们在战火与动荡中艰难求生。宛平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未能幸免于难。城内街巷萧条,商铺大多关门歇业,人们脸上满是愁容,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
在这乱世之中,戏班子成了人们为数不多的慰藉。城中心有个“庆和班”,班主洪爷年逾五旬,身材微微发福,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一双眼睛却依然炯炯有神,透着对戏曲的热爱与执着。洪爷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在戏班子里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对戏曲的理解与诠释,都堪称一绝。他带着一众徒弟,靠着四处登台唱戏,勉强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难,但洪爷从未放弃对戏曲的追求,始终将传承戏曲文化视为自己的使命。
这年秋天,“庆和班”接到了一单“肥差”,说是城外二十里的陈家庄有个大户人家办喜事,愿出高价请他们连唱三天大戏。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洪爷看着徒弟们日渐消瘦的面容,再想想戏班子里所剩不多的积蓄,心中虽有些犹豫,但看在酬金丰厚的份上,还是咬咬牙应下了。
第二天一早,班子成员们便收拾行囊,准备出发。他们推着装满戏服、道具的木车,一路风尘仆仆地朝着陈家庄赶去。秋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却并未带来多少温暖,反而让人感到一丝凄凉。一路上,众人都沉默不语,各自想着心事。有的担心这单活儿是否顺利,有的思念着家中的亲人,还有的则憧憬着拿到酬金后能改善一下生活。
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庆和班”终于赶到了陈家庄。那大户人家的宅邸坐落在村子的中央,雕梁画栋,朱门铜环,一看就是家底深厚。宅邸的大门敞开着,门口站着几个家丁,他们穿着统一的服饰,表情严肃,仿佛在守卫着这座神秘的宅院。管家引着众人到了后院的戏台,戏台宽敞气派,四周张灯结彩,显然是为了这场喜事精心布置过。戏台的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雅韵轩”三个大字,字迹刚劲有力,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洪爷带着徒弟们仔细检查了一遍戏台和道具,确保一切准备就绪。他站在戏台上,望着台下空荡荡的座位,心中默默祈祷这三天的演出能够顺利。此时,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