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比西方大航海时代还早半个世纪远航的名人不仅带回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还带回来一个动物园。
风尘仆仆回家过年的郑和踏上故土无比安心,“皇上,微臣幸不辱命。”
朱棣捧着玉米粒和红薯向含光确认,“妹妹,这是你说的新粮吗?”
含光点头,“是,玉米低温干燥存放,红薯可放地窖或沙土埋藏,避免与洋葱、土豆混放,保质期更长。”
西汉时期就有洋葱了,土豆是郑和刚带回来的。
朱棣热泪盈眶,“好啊,三宝,你立了大功,有这几样东西,我大明百姓就饿不死了。”
太子更是准备好怎么推行种植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万万不可误了农时。”
汉王拉着赵王嘀咕,“三弟,这种场合不见我大侄子,情况不太对啊。”
赵王凉凉的解释原因,“风寒。”
汉王着急忙慌的准备探病,“那咱们得去看看啊。”
赵王翻了个白眼,“你以为我没去?老爷子说东西放下就行,人不用见,省的搅了人家休息,其他的有姑姑呢。”
汉王遗憾,“咱这位姑姑还真是偏心。”
赵王嗤了声,阴阳怪气道:“谁让咱们没老大嘴甜呢。”
那一口一个姑姑叫的真是亲切,比亲姑姑都不差了。
汉王酸了吧唧的看含光,“我也可以啊。”
姑姑能不能提点提点他怎么披上龙袍?
这是还没放弃拳打老大、脚踢老三成为朱棣最爱的崽呢。
他身上的醋味太浓厚,都熏着朱棣了,赵王一看老爹侧目连忙变脸,“别说了,老爷子看我们了。”
汉王一秒恢复正经,嗯,爹说得对。
天下大治的军功章有他一半,郑和激动的面红耳赤,“皇上圣明。”
朱棣喜笑颜开的夸他妹妹,“多亏了安宁提醒,不然朕就错过这样的宝物了。”
郑和知机下拜,“大长公主心系百姓,实乃大明之幸。”
含光谦虚道:“本宫只是多看了几本书,如此荣耀愧不敢当,郑内官快请起。”
郑和客气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