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申报》紧随其后,纷纷用整版篇幅刊登前线捷报、战士英勇事迹与战役细节,引发了全国流浪潮,商界大亨慷慨解囊,将物资送往北伐军营地,海外华侨听闻消息,自发组织募捐,汇款如雪片般飞向国内,国内的文艺工作者纷纷在报纸上称赞18军,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人更是奋笔疾书,万字长文在报刊发表,文中 “保家卫国,敢为天下先” 的句子称赞了周亦云,并且呼吁全国军队摒弃前嫌,共御外侮,引发万千共鸣,反观被曝光暗中勾结日本的奉军,在铺天盖地的声讨中沦为过街老鼠,昔日威风扫地,北伐军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的口号响彻云霄。
然而,北伐军司令部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总司令眉头紧锁,在私人客厅中来回的踱步,在德州紧急召开的会议上,南京政府高层几乎一致认为,还未到与日方言战的最好时机,可密令各省秘密进行战备动员,但不可轻易开战,当前的优先任务应是排除干扰,全力专心北伐,待实现国家统一目标之后,再行对外。
况且,中央政府根基未稳,对各地革命军实力派的掌控力有限,若贸然动用黄埔系王牌 18 军与日军死磕,不仅损耗精锐,更可能动摇根本,但民众抗日热情高涨,舆论压力如泰山压顶,战与不战的抉择,如同滚烫的烙铁,正炙烤着这位统帅的每一根神经。
5 月 1 日,早晨8点,伐军司令部,总司令握着周亦云发来的战报,电报末尾 “全歼日军” 四字在日光下泛着刺目的光,他将电报重重拍在案头,一句话都没说,窗外蝉鸣聒噪,却盖不住他内心翻涌的焦虑,周亦云此举固然扬了国威,可日军虎视眈眈,国际局势暗流涌动,此刻与日本全面交恶,无异于打乱北伐的全盘战略。但局势已成定局,他思忖良久,最终选择对周亦云的行动保持默认,这既是对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无声认可,也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