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正史的编写可能受到官方立场、政治因素等影响,观点相对单一。野史则不受此限,能呈现出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解读,为人们思考历史提供不同的视角,引发后人诸多猜测和思考。
我说:“你们喜欢野史就讲吧!我不反对,我聆听。”
肖班长问:“祝妹妹,《三国志》记载周瑜是怎么死的?”
“病死。”
“什么病?”
“箭伤发作。”
“说是暴毙对吧!”
“差不多。”
肖班长兴致勃勃,正史野史交错讲开:赤壁之战后,刘备和曹操都发现周瑜这小子不好搞,是个大麻烦,想着要怎么害他。有一个晚上,孙权等其他人走后,单独留下刘备私聊,刘备刘老板有一手杀人的绝活,之前在白门楼,他就用一句话引曹操杀了吕布。这一次,他又开始了表演这手绝活,刘备对孙权说……(说什么来着?肖班长过于激动忽然断片,祝妹妹补充一下,我没记那么细。)
说:“公瑾文韬武略,万人之英,气量广大,恐怕不会久为人臣呢。”
对就是这句!曹操却给孙权写了封信,说我撤退时候自己放火把船烧了,让周瑜获得了虚名。《江表传》写到这里来了一句精辟的总结:“就因为瑜威声远着,故曹公刘备咸欲疑僭之。”就是说一场赤壁之战,周瑜引起了刘备和曹操这两大巨头的针对和离间,那么刘备曹操离间成功了吗?
作为当时第三大巨头的孙权对周瑜又是怎么看的?肖班长转向劳力:“四哥,你这段时间肯定也读了不少三国历史,你讲讲你的看法吧?”
劳力看着肖班长边冲茶出来边说:“你怎么知道我这段时间一定读三国?”
“那是肯定的,祝妹妹在讲三国你哪能不读三国历史,你宿舍床头不止一本三国书呢!”
“臭小子,还窥探人家隐私!让七弟讲吧,你们是有备而来,我知道劳力不想讲太多跟我观点不符的东西。”
李波毫不谦让:公元200年,孙策死孙权上位的时候18岁,这个18岁的青年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影响力不够,难以服众呢?他会不会忌惮那位东吴的第二大股东在军中以及整个江东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他的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