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核心职责是,通过日常巡护、望远镜观察和无人机航拍,记录野马种群数量、繁殖行为及迁徙规律。
详细记录野马活动的时间、地点、植被状况、水源分布等信息,形成长期生态数据库。
重点监测水源地和草场资源,防止人类活动干扰,保障野马生存环境。
除此之外,观测站还承担野马放归任务。
普氏野马在放归前需在观测站附近的围栏区域进行适应性训练,学习觅食、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
杨星野之前也听说过普氏野马受伤或者死亡的事故。
那时主要是由于国道216线部分路段和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重合,因为司机不当驾驶的原因,曾经造成多起野马被撞死事件。
此类事故不仅直接导致腿部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还可能引发致命伤害。
据布站长介绍,除此之外,荒漠环境中存在岩石、沟壑等复杂地形,野马在快速奔跑或躲避天敌时可能因碰撞或摔倒导致腿部受伤。
另外,水源点附近的盐沼地也可能增加滑倒风险。普氏野马种群内部为争夺交配权或领地可能发生争斗,后肢蹬踢可能导致腿部骨折或肌肉损伤。狼等天敌的攻击也可能造成腿部创伤。
照这样看来,普氏野马腿受伤的情况不算罕见,杨星野有些疑惑,不知道为什么一向遇事冷静,镇定自若的布站长会这样着急。
布站长仿佛看出他的问题,认真解释道:“这匹马情况特殊,是一匹怀有身孕的母马。”
原来,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普氏野马现有种群全部都源自早期二十四匹个体的后代,基因多样性不足,随着种群一步步扩大,野马近亲繁殖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导致野马灵敏性和警觉性降低、抵御疾病能力下降,成为当前普氏野马繁育工作面临的最急迫问题。保护区现在正通过与国外开展人工授精合作,来有效解决近亲繁殖问题。
这批匹受伤野马就是在此次引种工作中成功受孕的母马之一。
因为保护区距离新疆野马繁殖中心的野马医院比较远,野马运输起来有比较困难,怕路上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