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想到了我的小学老师,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了,但我在谢园身上看到了我小学老师的影子。”
玉梅自问不是个感情脆弱的人,大多数时候她都是理智的,要不然她也考不上燕大。
但是,她和小说中的某个角色经历相似,同样有过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的经历。要不是她的老师耐心劝导,没有放弃她,她说不定已经工作了。
而且巧合的是,她的老师也病逝了。
这让一直没有机会对老师说一声谢谢的她耿耿于怀,正因如此,她才在看过小说后,情不自禁哭了出来。
查剑英恍然大悟,原来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让玉梅想起了自己的老师。
就说嘛,她觉得《孩子王》并不是为了宣泄情绪。虽然主角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但是和伤痕文学不同,《孩子王》的主旨是积极向上的,是温暖人心的。
就像推荐语一样,小说中所传递的“是在认清苦难的底色后,依然把心掏出来当火种。”
说起老师,谁在少年时没有严师益友呢?
随着看完小说的人越来越多,教室里的讨论声越来越大。
“《孩子王》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对谢园这一角色的刻画,和现在流行的知青形象有很大不同。”
“没错,我在谢园身上看到的是坚守,是执着,更是教育者的伟大灵魂!”
“虽然都是七十年代的背景,但《孩子王》没有陷入到对社会的自怨自艾,反而是积极向上,让人看到了对中国未来一代的希望!”
同学们激烈讨论着,查剑英听的也很认真。
这时,陈建公走了过来。
“剑英,咱们是不是也写点东西,为胡老师的新作摇旗呐喊?”
“建公,你的意思是我们也写评论?”
“对,胡老师新书问世,还是发表在杂志上,我觉得这时候《孩子王》最需要有人给出正面评价。”
查剑英点点头,“有道理,回去我就写一篇评论。只是我很少写评论,不一定能上报。”
“只要有心就行。而且,写评论对我们也是一种锻炼。”
“算我一个,我也要写。嗯,要是没报社收,就当是读者来信好了。”玉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