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深夜里的哀求、赌咒发誓的承诺,如今都成了法庭上冷冰冰的转账记录,成为了他行骗的证据。
钱借出去时,往往是出于情义,是对他人的一种帮助和支持。然而,当到了需要讨回借款的时候,情况却可能变得完全不同,甚至会让原本的朋友变成仇敌。
这其中涉及到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效应。当人们面临损失时,他们的道德底线会不自觉地无限下移。也就是说,借款人可能会因为不想失去这笔钱而采取各种手段来拖延还款,甚至完全否认借款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你眼中的雪中送炭,在对方心里可能仅仅只是一笔“沉没成本”。他们并不会感激你的帮助,反而会觉得这是你应该做的。
更让人感到讽刺的是,那些越是卑微的债主,往往越难讨回欠款。他们害怕与借款人撕破脸,担心被人说自己小气、计较,最终只能默默地忍受,把苦水往肚子里咽。
这些年来,我见过最清醒的做法,是某位生意人的“三不原则”:不借救命钱以外的款,不签没有抵押物的约,不当没有血缘关系的保人。
他解释说:“真正的朋友,是不会让你去承担他的人生风险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负责,又怎么能指望他会按时归还借款呢?”
不仅在金钱方面如此,在感情纠纷中也是如此。当两个人发生争吵时,那些试图劝架的人往往最终会成为炮灰。因为感情纠纷就像一场暴雨,而那些拉你去避雨的人,往往只是为了让你替他们挡风而已。有一天,我的好友阿明和他对象吵架吵得不可开交,阿明气冲冲地跑来让我评理。我本不想掺和他们的感情事,但架不住阿明苦苦哀求,只好硬着头皮去劝和。我两边说好话,努力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谁知道,没过几天,他们和好了,却把我当成了笑话。阿明的对象怪我当时偏向阿明,阿明又觉得我没帮他好好出气。我这个好心劝架的人,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炮灰,两边都不讨好。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感情的事,外人最好少插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和矛盾根源,外人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是非对错。真正明智之举,乃是当朋友向你倾诉时,你能心平气和地聆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