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着人多,张合列的是一个前倾的鹤翼阵。
这种鹤翼阵,在“鹤”的“翅膀”——两翼处放上骑兵,两翼前倾,隐隐对前方敌军呈包夹之势。
正中间的前军,也就是“鹤喙”的地方,也用的是骑兵。而中军和后军,也就是“鹤身”和鹤尾的地方,用的则是步兵。
其阵形有点类似于雁行阵,但又并非雁行阵。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雁行阵通常是以步兵为主,而鹤翼阵则至少要用到三支骑兵,骑兵的人数至少要达到总人数的一半。
因此,与雁行阵相比,鹤翼阵更具进攻性。
……
徐晃勒住战马,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张合所列之阵,见其阵形相当严整,忍不住点了点头道:“河北名将,果然名不虚传。”
但随即又高声下令道:“众位将士,别管他什么阵形,咱们直捣中军即可。锋矢阵,随本将冲阵!”
说罢,便一马当先,直向中军冲去。
徐晃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这一次,徐晃率领的是身经百战的西凉精兵,不论是战马还是士卒的素质,都要强过刚刚组建不久的袁军骑兵。
因此,按徐晃判断,只要打败了张合放在“鹤喙”上的1000骑兵,就可以直插中军,并进而将敌阵从中间凿穿。当然,这样做的风险也是有的。
因为,如果敌军在“鹤翅膀”上的两支骑兵向内包抄,徐晃的军队就会被包围。
那么,徐晃唯一取胜的机会,就在一个“快”字上。即:用足够快的速度击溃敌军的“鹤喙”,然后,在敌军的左右两翼尚未完成包抄之前,冲进敌军的步兵阵中,这一战就算是胜了。
否则,就是失败。
袁军一方的张合,也绝非善类。一见徐晃孤注一掷直冲中军,马上就明白了徐晃的战术意图,赶紧让人吹起号角,下令两翼骑兵向中间包抄。
与此同时,又下令前军拼死阻敌,中军的前部也列下长矛阵待敌。这种应对,兼顾了步骑协问,可圈可点,果决而狠厉。
……
再说徐晃这边,两千西凉骑兵全速冲锋,势如雷霆万钧!很快,就与“鹤喙”上崔祺的骑兵撞在了一起。
徐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