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戊捋须沉吟道:“不若以‘复国义军’自居,声称欲讨伐潘逆,以大义之名投其麾下。”
赵甲拍案:“好计!再辅以我等军容整肃,气势如虹,自然胜于他麾下诸多杂兵。”
武阳点头道:“计策不错,但是我们不能投靠何必安,而是跟其进行合作,得其信任分其心神,至于接下来的合作,是助是弃,还看展现出的局势而定。”
众人皆点头称是。
议定之后,六人并未立刻启程,而是决定在山阳县再歇一日,整顿兵马,统一装备,去除之前旧制,改穿整齐铠甲,兵刃编号归整,以昭军纪。
天福客栈后院内,百余人马悄然换装。钱乙亲自指挥,将从楚烈国带出的物资重新分发,盾牌、短弓、长枪一应俱全,甚至连军旗也换上了新制的“武”字三角战旗。赵甲巡视兵线,查验弓弦是否紧致,盔甲是否扎牢,亲自操练两番,确保临战无误。
次日清晨,武阳着玄甲披风,立于天福客栈门前,目送最后一名兄弟步入队列。他忽然回身,取出一封密信,亲手交给了客栈掌柜那位花白胡须的老人。
“这封信,半年之后若有一人自称‘段枭’,前来寻我,你便交予他。”武阳语气平静,目光却有些遥远。
掌柜一愣,旋即郑重其事地收下:“好,我记下了。”
赵甲在旁看着,笑问:“还真记得三年之约?”
武阳淡笑:“旧日之事,不能忘。”
严林将手中一块地图碎片小心折叠,塞入甲缝:“时不我待,是时候出发了。”
于是,队伍出发。
一百多人,队列紧凑,旗帜无声地在晨风中飘扬。他们不再是逃亡者,不再是乱军余孽,而是一支整装待发的铁军,朝着风暴的心脏,迈步前行。
他们沿着山阳官道一路西行,过旧岭口,渡芦沟江,踏入安广郡的前沿小镇。沿途中,百姓对这支陌生队伍敬而远之,但并无慌乱。武阳下令不扰百姓、不索粮草。
行至傍晚,众人露宿郊外,赵甲、孙丙轮流巡逻,武阳则在帐中草拟投名状,并商议接触何必安麾下将领的计划。
“先递信,再观其反应。若能面见何必安,最好;若不能,也要博得一位中层军官的青睐。”谢戊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