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饮料占比70以上,这确实是块大蛋糕,可外资品牌在里面搅和得厉害。”陈新喃喃自语,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布局让他深感压力。人家已经建成那么多装瓶厂,还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市场、控股本土品牌,来势汹汹。
再看果汁饮料,虽说才刚起步,像汇源1992年才成立,但这是个潜力巨大的新赛道。功能性饮料目前只有健力宝一家独大,茶饮料更是还没商业化,这些新兴领域,或许藏着机会。
包装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玻璃瓶占比超80,回收麻烦不说,还限制了产品的流通和发展。易拉罐成本高,只用于高端产品,pet塑料瓶技术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20,这是挑战,却也意味着一旦突破,就能抢占先机。
“得想个办法,不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外资一点点蚕食。”陈新暗自下定决心。他想到自己的麻辣烫店,每天来来往往那么多顾客,要是能推出自家品牌的饮料,既能丰富店里的产品线,还能借助店铺的人气打开市场。
可做饮料谈何容易,技术、资金、设备,样样都是难题。陈新又想到自己的家族企业,如今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或许可以整合资源,一起发力。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初步设想:先从收购饮料厂的二手设备入手,避开碳酸饮料和外资正面交锋;寻找技术合作,攻克pet塑料瓶的国产化难题;利用家族企业的资金和人脉,建立自己的生产线和销售渠道。
写着写着,陈新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眼神也越来越坚定。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但为了在这片市场上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愿意放手一搏。
1992年的夏天,烈日高悬,蝉鸣在枝头此起彼伏,为这个炽热的季节添了几分喧嚣。陈新站在自家麻辣烫店门口,望着不远处那座已然沉寂的汽水厂,心中五味杂陈。曾经,那里机器轰鸣,工人们进进出出,一片忙碌景象,可如今却大门紧闭,冷冷清清,宣告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陈新转身回到店里,坐在熟悉的小桌前,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不久前一位下岗工人来店里吃饭时的情景。那人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