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朱雄英又创立了&34;村医制度&34;。他从各地选拔医学天赋出众的年轻人,集中培训后派往乡村行医。这些&34;村医&34;不仅负责治病,还要教导村民基本卫生知识,预防疾病发生。
同时,朱雄英还建立了医学院,系统培养医学人才。他亲自参与制定教学大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注重&34;治未病&34;的预防医学思想。
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大明各地的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百姓们不再因小病而拖延不治,因大病而倾家荡产。疫病发生率也明显下降,国泰民安的景象逐渐显现。
朱元璋看到孙儿的医疗改革成效显着,龙颜大悦。他在朝会上当众赞扬道:&34;雄英之举,不仅仁心仁德,更显大智大勇。古人云&39;医者,仁术也&39;,雄英真可谓得医之大道矣!&34;
朱标也欣慰不已,常常与朝臣分享儿子的医学见解。他曾对刘伯温说:&34;雄英这孩子,不仅政事上有远见卓识,在医学上也天赋异禀。他编纂的《太孙医典》融汇古今,独具匠心,连太医们都赞不绝口。&34;
刘伯温捋须微笑:&34;太子殿下有此贤子,实乃国之大幸、民之大福啊!&34;
然而,随着朱雄英声望日隆,朱允炆的嫉妒之火也越烧越旺。他明知无法在祖父面前诋毁表兄,便转而在民间散布谣言,试图破坏朱雄英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