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若能改良我朝冶铁技术,不仅可提升兵器锋利度,更能让农具更为耐用,岂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34;朱雄英心中暗想,越发觉得此事重要。
次日,朱雄英向父亲朱标请示,希望能在京郊设立一处专门的冶铁作坊,研究改良冶铁技术。
朱标听完儿子的想法,不禁赞叹:&34;好啊!冶铁乃百工之祖,若能精其术,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我这就向父皇请示,拨款支持你的研究。&34;
得到朱元璋首肯后,朱雄英立即着手筹备。他派人在全国各地寻找精通冶金技术的能工巧匠,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很快,一支由二十余名技艺精湛的工匠组成的团队集结完毕。
京郊的一处偏僻之地被辟为冶铁作坊,朱雄英亲自设计了作坊的布局和炉窑结构,并多次前往考察指导。他发现传统的炉窑结构导致热量散失严重,而且温度分布不均,难以达到理想的冶炼温度。
&34;必须改良炉窑结构,提高炉温。&34;朱雄英对领头的工匠说道,随后展示了他设计的新型炉窑图纸:&34;这种炉窑采用双层砖墙夹炭灰的结构,可以更好地保存热量;同时调整风口位置和大小,使空气流动更为顺畅,助燃效果更佳。&34;
工匠们对太孙的学识和见地惊叹不已,立即按照图纸建造了新型炉窑。然而,初次试验并不顺利,炉温虽有提高,但冶炼出的铁仍不够精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