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边疆百姓深受蒙古骑兵骚扰之苦。我军虽勇,但在应对这种游击式袭扰时略显不足。\"朱雄英恭敬地说道,\"孙儿以为,我军需要革新装备,提升机动性和火力,方能有效制敌。\"
朱元璋听罢,须髯微动:\"说说你的想法。\"
朱雄英展开了一卷图纸:\"孙儿有三点改进设想:一是改良火铳,提高其射程和精准度;二是研制更轻便的盔甲,增强骑兵机动性;三是发明一种可快速连射的弩机,弥补弓箭装填慢的缺点。\"
朱元璋仔细审视着图纸,不时点头。他对孙儿的军事才能早有了解,此次的建议更是切中要害。
\"好!朕准了!\"朱元璋拍案而起,\"朕准你设立"军器研究院",集结能工巧匠,专攻新式武器研发。所需人力物力,户部、工部全力配合!\"
得到祖父支持,朱雄英立即行动起来。他从全国各地招募了精通冶金、火药、机械的工匠,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为了激发创新,他打破了等级制度,鼓励工匠们自由交流想法,对有突破的人才给予重赏。
研究院设在京城郊外一处僻静之地,朱雄英亲自担任院长,几乎每日都会到场指导和参与研发工作。
最先取得突破的是火铳改良。传统火铳虽有威力,但装填慢、精准度低、易受潮。朱雄英带领团队研究出一种改良型火铳:采用螺旋状内膛设计,增加弹丸旋转,提高射程和精准度;改进火门结构,减少受潮几率;简化装填步骤,提高射速。
盔甲改良同样进展顺利。传统铁甲虽坚固但过重。朱雄英从江南水利工程中获得启发:那里的工匠用特殊工艺处理的竹木,既轻便又坚韧。他结合金属甲片与处理过的硬木,研制出一种复合盔甲,重量仅为传统铁甲的一半,却能有效抵御箭矢和刀砍。
最具创新性的是一种改良型连弩。朱雄英研读了诸葛连弩的古籍记载,又融入了自己对机械的理解,设计出一种可在短时间内发射多支箭矢的连弩,大大提升了单兵的远程火力。
三个月后,第一批样品终于完成。朱雄英在京郊的演武场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改良型火铳射程增加近一倍,命中率显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