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3)页
动摇农本,反而促进了农业发展,实为一举两得。朕准你将此改革推广至全国!\"
    得到祖父的全力支持,朱雄英的商贸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各地纷纷效仿京城模式,建立标准化市场;商业银号在各大城市设立分号;互市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前来交易;明钞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极大便利了商贸往来。
    然而,随着商贸改革的深入,一些既得利益者开始感到不安。传统大族垄断的行业因市场开放而受到冲击;一些地方官员失去了借税收中饱私囊的机会;守旧派士大夫则担忧商业发展会动摇\"重农抑商\"的传统理念。
    他们的不满很快成为了朱允炆的政治资本。朱允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开始暗中联络那些利益受损的势力。
    \"太孙此举,表面上是为了发展商业,实则是动摇我大明的根本国策啊。\"朱允炆在私下场合对一位大族长者说道,\"我大明立国之本在于农,商不过末业。如今太孙提倡重商,岂非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农民弃农从商,粮食减产,我大明何以为继?\"
    这样的言论很快在某些圈子里流传开来。一些守旧派士大夫开始撰写文章,批评商贸改革的\"危害\";一些被打击的贪官则暗中散布谣言,声称太孙重商是为了笼络商人势力,有不臣之心。
    朱雄英对这些暗流洞若观火,但他并不急于反击。他相信,改革的成效会是最好的回应。他继续推进改革,同时加强宣传,向百姓和士大夫阶层解释商贸发展的重要性。
    \"农者国之本,商者国之脉。\"朱雄英在一次公开场合这样阐述自己的理念,\"本固而脉畅,国乃昌盛。我大明自当以农为本,但也不可轻商贾之末。二者相辅相成,方能长治久安。\"
    同时,朱雄英也深知,要真正打消质疑,最重要的是确保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他特意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业的政策:严禁良田改作商用;对农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降低流通税;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朱雄英的精心布局下,商贸改革不仅没有冲击农业,反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数据显示,改革后的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农民收入增加,农田抛荒现象减少。这有力地回击了\"重商轻农\"的指责。
  
第(2/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六零年代:每天秒杀万倍物资大明:老朱死后,我直接炮轰金陵玄幻:我之体质,快给我去浪重生嫡女撩翻天,冷酷权臣秒沦陷平妻比我先进门?我改嫁权贵冠绝京城医武神王我靠避凶天赋苟道长生黄帝秘藏暗恋七年失败后,我被竹马强娶了大梦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