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守旧派言辞激烈,朱雄英不急不躁,微笑着请求发言:\"祖父,孙儿早有预料到这些忧虑,故已有应对之策。\"
得到朱元璋首肯后,朱雄英转向朝臣:\"关于倭寇之忧,孙儿提出"贸易护航"新策,组建专门商船护卫队,配备新式火器,保障海上通商安全。这支队伍不仅护卫商船,更震慑海盗,一举两得。\"
随后,他请出了几位曾远航过的水师将领,由他们详细讲述了海上航线的安全状况和护航的可行性。
\"至于走私漏税之虑,\"朱雄英继续道,\"互市馆将设立严格的商品登记和检验制度,外商须在指定区域活动,违者重罚。这样非但不会导致走私增加,反而能将原本的黑市贸易纳入正规管理,增加国库收入。\"
他的条理清晰,论证有力,让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朝臣开始重新思考。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孙儿的陈述,面色渐渐和缓。他了解雄英的性格,知道他不会莽撞行事,必有周全考虑。
\"准许继续推行互市贸易。\"朱元璋最终拍板,\"但须密切监控,若有不妥,立即调整。\"
朱允炆面色阴沉,却只能领命退下。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雄英亲自督导新式海船建造。这种被他命名为\"宝船\"的大型船只,吃水深、船身坚固,特别适合远洋航行。他还组建了专门的\"商护水师\",负责护送商船往返各国。
三个月后,首批互市贸易正式启动。来自西域、南洋的商船陆续抵达广州、泉州港口,带来了丰富的异域商品。互市馆内人头攒动,交易热烈。大量香料、珠宝、药材、象牙等珍品源源不断流入大明,而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也远销海外。
国库收入因关税而大增,沿海百姓因就业机会增多而生活改善,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朱元璋亲自视察广州互市馆后,见识到了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对孙儿的远见更加赞赏。
\"雄英此举,不仅丰富了国库,更拓展了我大明的影响力。\"朱元璋在养心殿对几位心腹大臣说,\"海外诸国慕名而来,既是经济往来,亦是文化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这番话很快传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