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刺杀虽未得逞,却是个警醒。\"朱雄英对心腹说道,\"朝中暗流涌动,我们必须更加小心行事。军改关乎国家长远利益,不容有失。从今往后,每项改革都要更加周密谨慎,不给任何人可乘之机。\"
科举改革试点已满一年。这日清晨,朱雄英端坐在文渊阁,桌上摊开着一叠厚厚的报告。这是各地官员对新科进士工作表现的评估,密密麻麻的文字中,记录着改革的成果与挑战。
\"太孙,新科进士们已在大殿外等候。\"周谦轻声禀报。
朱雄英微微点头:\"请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二十余位年轻人鱼贯而入。他们是通过改革后科举考试选拔出的首批新科进士,有的专精算学,有的精通水利,还有的擅长天文历法。这些年轻人虽然身着统一的官服,但眼神中闪烁着与传统士子不同的光芒——更加实际,更富创造力。
\"诸位免礼。\"朱雄英示意众人起身,目光亲切地扫过每一张面孔,\"一年来,各位在各自岗位上的表现,朝廷已有所闻。今日召集诸位,一是想听听大家在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二是想了解各位有何创新之举,可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众人相视一眼,一位名叫陈应的年轻人率先上前一步:\"回太孙,微臣蒙朝廷恩典,被派往江南主持水利事务。在实地考察中,微臣发现当地农民使用的水车效率低下,需要大量人力牛力,却收效甚微。\"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小心展开:\"微臣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改良型水车,利用水流冲击力和轮齿传动原理,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试验证明,新水车可减少一半人力,却提高三成出水量。\"
朱雄英接过图纸,仔细端详,眼前一亮:\"妙!此设计既巧妙又实用,若能推广,必将大大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粮食产量。\"
陈应受到鼓舞,继续道:\"目前已在江南五县试行,效果显着。当地农民称之为"神车",纷纷请求制作。只是工匠有限,推广速度不够快。\"
\"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