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眉村的祠堂里,供奉着两尊木雕神像,正是阿山与阿灵的模样。每年七夕,村民会抬着神像巡游,轿夫必须是夫妻双全的中年男子,意为\"借石人福泽,佑人间姻缘\"。巡游路线特意经过\"同心林结发径\",轿夫们会在这些地方停留,让神像\"看看\"他们当年的足迹。
(三)文人墨客的情感投射
清代女诗人吴淑贞曾在峰顶题诗:\"一男一女一峰巅,一石一泪一千年;问山山语风不语,唯有泉声似旧言。\"诗中\"石泪\"指的是东峰岩壁上的水滴,雨季时连成串,在阳光里像水晶项链,旱季则点点滴滴,如女子无声的抽泣。现代诗人舒婷游此后,写下\"爱情不仅是并肩而立,更是共同承接风雨的重量\",成为齐眉峰的最佳注脚。
20世纪80年代,画家吴冠中在灵山写生,将齐眉峰绘入《江山多娇》长卷,特意在两峰之间留白,题字\"此处无声胜有声\"。他在日记中写道:\"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有阿山与阿灵,石头比钢铁更能承载永恒。\"
四、登临者说:当爱情照进现实
(一)登顶路上的情感共振
现代游客攀登齐眉峰,常带着不同的心事:有情侣牵手来验证爱情,有夫妻相扶来纪念银婚,也有单身者独自来寻找勇气。登山步道上,随处可见刻着名字的\"爱情石\",有的是新人为彼此刻下的誓言,有的是老人为逝去的爱人留下的思念,感谢石人教我们学会低头\"。
到达峰顶的瞬间,多数人会被两尊石像的细节震撼:西峰石像的\"手掌\"处有明显的凹陷,那是千万游客触摸形成的包浆,光滑如真人肌肤;东峰石像的\"鬓角\"长着几簇石松,风过时轻轻摆动,像极了女子被吹散的发丝。许多人会选择在石像前拍照,姿势自觉地模仿他们的依偎之态,仿佛这样就能接过千年的情感传承。
(二)科学与传说的共生美学
地质学家用三维扫描技术还原了石像的形成过程:西峰的\"头部\"是因花岗岩中长石矿物风化流失,形成的天然凹面;东峰的\"肩部\"则是辉绿岩脉侵入后,抗风化能力较强而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