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纳米防腐涂层在实验中出现了附着力不足的问题,容易脱落,无法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真空发掘技术也面临着设备体积过大、操作复杂的难题,难以在实际考古中应用。
“难道我们真的没办法了吗?”彭建有些沮丧地说。
陈洁仪安慰道:“别灰心,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再想想办法,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的。”
就在他们陷入困境时,李碧文在查阅古籍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一本古老的文献中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来防潮防腐,这种材料可能与当地的一种矿石有关。
李碧文立刻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彭建和陈洁仪,彭建听后,眼睛一亮:“或许我们可以从这种矿石入手,分析它的成分,说不定能找到改进纳米防腐涂层的方法。”
于是,他们前往骊山周边寻找这种矿石,经过一番艰苦的搜寻,终于找到了样本。彭建在实验室里对矿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元素,能够增强纳米材料的附着力。
经过多次试验,彭建成功改进了纳米防腐涂层,解决了附着力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陈洁仪也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对真空发掘技术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轻便、易于操作。
就在他们以为一切准备就绪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得知他们即将进行秦始皇陵发掘的计划后,提出了强烈抗议。他们担心发掘过程中可能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而且认为目前的技术仍然无法完全保证文物的安全。
“你们的技术真的能确保万无一失吗?兵马俑褪色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一位环保组织的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质问。
李碧文站在台上,神色坚定:“我们明白大家的担忧,兵马俑的褪色是我们文物保护史上的遗憾,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技术的重要性。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就是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发掘。”
为了回应社会的关切,李碧文和团队与环保组织进行了多次沟通和协商,制定了详细的生态保护方案。他们承诺,在发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