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3)页
方程式。”
    林教授点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没错。土楼的‘聚族而居’理念,在今天有了新注解——我们正在设计现代社区,把土楼的公共空间智慧融入其中,让钢筋水泥也能长出‘邻里温情’。”
    离开福建,团队北上来到青海三江源。海拔4500米的巴颜喀拉山麓,寒风卷着雪粒拍打在生态监测站的落地玻璃上。站长扎西达娃穿着藏袍,正在调试新安装的地热供暖系统:“过去牧民的帐篷靠牛粪生火,现在我们的监测站用浅层地热能,温度稳定,还不破坏草场。”
    夏晴望着监测站外的光伏板阵列,在雪原上投下整齐的阴影:“这些建筑如何做到与冻土带共生?”
    扎西达娃指向地基处的通风管:“关键在‘悬空层’。我们借鉴了藏族碉楼的离地建造法,让地气自然流通,既保护冻土不融化,又能利用地热。你看这夯土墙,掺了当地的草茎和碎石,比钢筋混凝土更‘懂’高原气候。”
    傍晚,团队跟着扎西达娃来到牧民定居点。63岁的牧民索南大叔正在教孙子用柳条编织围栏,新建的定居房外墙绘着传统的“隆达”图案:“政府给盖的新房,屋顶能收集雨水,地暖烧的是太阳能。但咱牧民还是要在墙上画满吉祥纹,房子有了信仰,住起来才踏实。”
    索南大叔的儿媳卓玛端来酥油茶,指着房内的火塘:“以前住帐篷,火塘是全家的中心;现在住楼房,设计师特意留了火塘位置。老辈人说,火塘的烟往天窗冒,就像把心愿捎给腾格里。”
    在黄河源的生态观测塔上,负责建筑设计的清华团队成员小张展开图纸:“我们参考了‘河湟民居’的天井结构,让自然光和对流风贯穿整个观测塔。塔顶的‘天镜’装置,既是太阳能集热器,又象征着藏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苏然摸着观测塔外墙上的玛尼石片,冰凉的触感传来:“当生态建筑遇上民族文化,技术就有了温度。”
    小张点头:“没错。我们在地基里埋了‘哈达’形状的排水渠,既符合力学设计,又承载着当地的精神图腾。建筑不只是遮风挡雨的壳,更是文化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深夜,土楼的星空格外澄澈,振成楼的天井里,阿明正在给游客讲“土楼星象图”——木构梁柱的交点对应着二十八宿
第(2/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出狱断亲你提的,我成医圣你跪什么?遭遇背叛后,我重塑了人身我的抗战有空间失控宠爱!闪婚教授他蓄谋已久负鼎一丹一剑一乾坤重回70:囤满物资,替妹下乡!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穿书校园,我癫亿点怎么了?被黄昏吞噬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