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走廊”,一群康复期的孩子正围着中央的旋转木马玩耍,木马的立柱是回收的输液架改造而成。“这是孩子们的‘重生仪式’,”陈薇说,“他们亲手给旧输液架涂上颜色,看着医疗废弃物变成玩具,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治愈的开始。”
北上来到北京松堂关怀医院,这座藏在胡同里的养老院,灰砖门楼上的铜铃在秋风中轻响。93岁的林爷爷坐在“记忆庭院”的老槐树下,面前的石桌上刻着老北京地图,每个胡同口都嵌着不同年代的门环。
“建筑师把我小时候住的四合院搬来了,”林爷爷摩挲着刻有“门框胡同”字样的门环,“你看这青砖,是从拆迁的老房子里收来的,缝里还带着以前的墙皮。每天摸着这些老物件,这辈子的事儿就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
院长王瑛指着屋顶的“坡地花园”:“我们发现,失智老人对倾斜的地面更敏感,这种微地形设计能刺激他们的空间记忆。每个房间的门牌号都是老北京的老字号匾额,昨天张奶奶就是摸着‘内联升’的匾额,第一次自己找到了房间。”
在“时光厨房”,几位老人正围着蜂窝煤炉包饺子,不锈钢操作台与老式橱柜相得益彰。“我们故意保留了‘哗啦’作响的铁门,”王瑛说,“这些声音能唤醒他们对家的记忆,很多老人听见铁门声,会不自觉地说‘下班啦’——这是建筑在替他们保存时光。”
西南山区的“竹林疗养院”里,晨雾中的竹楼若隐若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阿芳正跟着建筑师陈默在“呼吸连廊”练习太极,竹制地板随着脚步发出细碎的“噼啪”声。
“为什么选择竹子作为主要建材?”夏晴的镜头掠过廊柱上的针灸铜人浮雕。
陈默擦了擦额角的汗,竹叶的阴影在他脸上晃动:“竹子的生长速度和康复治疗的周期暗合,而且竹纤维的天然清香能调节情绪。你看这连廊的弧度,是按《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设计的,每个转角对应不同的节气,让患者在行走中感受时光的流转。”
在“药草温室”,阿芳正将晒干的艾草挂在竹架上:“以前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总觉得喘不过气。这里的每根竹梁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