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3)页
然望着连接两栋碉楼的空中廊道,几位羌族老人正坐在廊下绣羌绣。
    社区主任王强指向远处的泥石流预警站:“这是老祖宗的防灾智慧——过街楼既能躲避山洪,又能让邻里在风雨中串门。我们在廊道里装了应急物资柜,却保留了羌族‘火塘议事’的火盆,现在居民们还是围着火盆商量大事。”
    年轻的羌族建筑师云朵蹲在地上,用木棍在沙土上画出社区的排水系统:“看这‘龙鳞’状的石板路,既是羌族图腾,又能快速排走雨水。我们在每栋碉楼的墙根埋下‘地震记忆砖’,刻着当年救援的故事,让新房子记得来时的路。”
    在社区中心的“传习所”,一位老奶奶正在教孩子们跳“羊皮鼓舞”,地板下的震动传感器将舞步转化为电能,为屋顶的羌族灯笼供电。“以前总觉得新房子没了老味道,”老奶奶的银饰随着舞步叮当响,“现在发现,老规矩藏在新砖缝里,就像青稞酒装在玻璃瓶里,味道没变,拿在手里更稳当。”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深秋,鞍山“锈带社区”的老槐树落着金叶,前苏联援建的红砖厂房改造成的社区客厅里,暖气片被漆成彩色钢琴键,退休工人老周正用扳手敲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
    “李工,这厂房的‘锯齿形天窗’为什么要保留?”夏晴的镜头掠过天窗下正在排练话剧的社区居民,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他们脸上投下工业齿轮的光影。
    戴着老花镜的建筑师李建国放下卷尺:“锯齿形天窗是当年为了让机床有充足光照,现在成了天然的舞台追光灯。你看这钢桁架上的编号,我们一根都没拆,反而做成了话剧的道具——上个月演《车间往事》,老工友们摸着编号就掉眼泪。”
    社区书记马兰抱着一摞老照片走过,照片上是鼎盛时期的厂区:“我们把锅炉房改造成‘时光邮局’,年轻人给未来的社区写信,老工人负责‘收信’。建筑的‘锈迹’不是瑕疵,是工业时代的勋章。”
    在“共享车间”,退休电工老王正在教孩子们组装老式电动机,旁边的3d打印机却在打印着工业风的家具:“以前觉得这些老机器该进博物馆,现在发现,教孩子们摆弄齿轮,比让他们玩平板电脑更有意思。你看这轴承改的吊灯,转起来还能看见当年的厂徽。”
    深夜的映秀新
第(2/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克系执法官负鼎重生六八:女知青窑洞种田养猪失控宠爱!闪婚教授他蓄谋已久一把大狙闯大明穿书校园,我癫亿点怎么了?重回70:囤满物资,替妹下乡!重生80:进山打猎后,我靠摆摊起家快穿:原来我是修仙界的崽穿越九零:卖辣条当厂长,创业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