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将其视为清王朝统治即将崩溃的信号,应当进一步推动革命进程。
认为此事加深了清王朝的政治危机。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离世(尤其是慈禧的去世)标志着清朝统治核心的瓦解。
光绪与慈禧两人的权力斗争持续多年,光绪的改革失败与慈禧的保守专制早已使朝廷内外离心离德。
孙中山从前就在演讲中指出,如果清廷的权力真空和幼帝继位(溥仪年仅3岁)将加剧统治危机。
孙文并认为继任者的统治能力,权衡手段都太过平庸,缺乏政治魄力。这为革命提供可乘之机。
孙中山始终笃信封建帝制已然积重难返,共和取代帝制乃大势所趋,绝无可能通过改良使清廷苟延残喘。
光绪帝的“百日维新”夭折以及慈禧的冥顽不灵,愈发坚定了他唯有推翻清朝、创立共和方可拯救中国的信念。
1908年前后,孙中山虽因清廷通缉流亡海外,但仍积极策划反清起义。
光绪、慈禧的去世,他预判清廷内部权力斗争可能削弱镇压能力,因此加快了武装起义部署。
- 1908年11月:孙中山在新加坡与同盟会成员密商,计划趁清廷国丧期间发动南方起义。
- 舆论宣传与外交活动:孙中山通过《民报》等刊物揭露清廷腐败,强调“革命排满”的必要性,并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募集资金,争取国际支持。
- 联合反清力量:与改良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划清界限,主张“非革命不足以救中国”,同时联络会党、新军等力量,扩大革命阵营。
与其他革命团体合作,比如与黄兴、章太炎等人协调行动,或者推动同盟会的发展。
孙文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清朝的不稳定局势,发动更多起义,最终推翻帝制。
章太炎主张“光复”后建立“汉民族国家”,反对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对孙中山依赖会党、新军的策略不满,认为应更注重知识分子动员。
之前就因为起义经费分配问题,章太炎与孙中山爆发激烈冲突(“《民报》经费风波”),黄兴居中调解,暂时维护了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