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日常寒暄后,杨度也不兜圈子,直言道:“孙先生,如今南北对峙,清廷摇摇欲坠,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呐。”孙中山神色凝重,微微点头,“我亦深知这局势严峻,所以才一心想要推翻清廷,建立共和,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杨度接着说道:“清廷如今确实气数将尽,袁大人手握重兵,也不愿看到生灵涂炭。只是他对皇室还有几分念旧,不想逼得太急。”孙中山轻轻皱眉,“帝制腐朽,早已不合时宜,清帝退位是大势所趋。但我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若能和平解决,避免流血冲突,自然是好的。”
谈及袁世凯,孙中山陷入片刻沉思,缓缓说道:“袁项城,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只是他的心思难测,我虽听闻他对共和也有过些许表态,但始终难以完全信任。”杨度闻言,目光一闪,“孙先生有所不知,袁大人其实对共和理念并非全然排斥,只是身处复杂局势,有些顾虑罢了。”
两人就袁世凯的态度、清廷的未来走向以及当下的政治局势深入探讨了许久。杨度提出和谈的建议,孙中山陷入了深思,良久后说道:“若和谈能达成,清帝退位,共和建立,避免更多伤亡,倒也不失为一条出路。但谈判的条件,必须得保障共和政体的稳固。”
杨度见孙中山松口,心中一喜,赶忙说道:“孙先生放心,袁大人也明白这其中利害。只要双方能坦诚相对,必能达成共识。”随后几日,双方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南北和谈做准备,试探双方底线。
和谈初步达成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虽表面上维持着平和的态度,可内心都清楚,这只是初步的妥协,各自心中都有着诸多考量。此后,双方开始通过密电频繁往来,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
- 第一封密电:孙中山率先发出密电,言辞恳切却又暗藏锋芒。他在电文中强调共和理念是革命的根本,希望袁世凯能明确且坚定地表明对共和的拥护,这关乎未来国家的走向。“共和大业,乃民心所向,先生既已应允,望能矢志不渝,共筑民主新邦。”
- 袁世凯回电:袁世凯很快回电,措辞极为巧妙。他表达了对共和的支持,却又着重提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