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准备运往长安的丝绸和茶叶。\"赵长史介绍道,\"那边几艘是刚从南方运来的粮食。\"
许延年仔细观察了装卸过程。每袋粮食都有专人检查,记录,然后才搬上船。整个过程严谨有序,看不出任何漏洞。
\"夜间也有人值守吗?\"许延年问道。
\"当然。\"赵长史点头,\"每艘船都有士兵把守,码头也有巡逻的衙役。\"
许延年若有所思。如果真如那茶摊老者所说,有船只半夜消失又出现,而守卫却毫无察觉,这绝非寻常手段能够做到。
中午,赵长史在城中最好的酒楼设宴款待。席间,许延年有意无意地提起那个关于笛声的传闻。
赵长史闻言,脸色微变:\"这下官倒是第一次听说。\"
\"赵长史在扬州任职多久了?\"许延年突然问道。
\"三年有余。\"赵长史答道。
\"可曾听说过类似的事情?\"
赵长史摇头:\"从未有过。许大人,这些市井传言,多半是以讹传讹,不可尽信。\"
许延年不置可否,继续用膳。酒楼的菜肴十分精致,但他心思全不在美食上。
下午,许延年独自去了扬州城的藏书楼。这里收藏了大量地方志和档案,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藏书楼的老吏听说他是大理寺的官员,十分配合,很快找出了近十年的漕运记录。许延年仔细查阅,发现粮食短缺的现象其实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只是最初数量很少,最近才突然增加到三万石。
\"老丈,扬州城可有擅长音律的奇人?\"许延年问道。
老吏想了想:\"要说音律,当属"竹笛张"最为出名。此人笛艺超群,据说能引来百鸟和鸣。\"
\"此人现在何处?\"
\"就在城西的乐坊教习。不过\"老吏压低声音,\"此人性格古怪,不喜与人交往。\"
许延年谢过老吏,离开藏书楼时,天色已晚。他决定明日再去拜访这位\"竹笛张\"。
回到驿馆,许义已经准备好了晚膳。许延年简单用了些,便回房休息。窗外,扬州城的灯火依旧明亮,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