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房书吏是熟人,都说几年前就看出杨植不凡,在县衙抄写时每日喝茶看报,慨然有宰执天下之志,日后必成大器。
一一致谢后,杨植被主簿引入书房,与知县并肩而坐,知县感谢杨植为凤阳县增光添彩。
大明县官的kpl考评,赋税完成七成即是中上,占权重更大的是文教。知县凭杨植中解元这一项,绩效考核评个优秀不成问题。
杨植谦虚几句问道:“前辈是想到哪个府里升个推官,还是愿意被行取到南京都察院当个御史?”
当然是平调为御史强于升为推官!
知县大喜过望,两人一番商业互吹。
拿着县里签发的公车上京文凭,杨植出了县衙开始连轴拜访各卫所。
在凤阳待了一个月,杨植先去南京接上李婉儿,拿着公车文凭到上元县衙征了马车和民夫先到扬州府,这样一路换船,十二月中来到北京。
来到北京先到凤阳会馆,会馆里已经有十名凤阳籍举人了。科举考试就是这样残酷,考生是存量竞争。
跟考生打过招呼,让李婉儿安歇下,杨植晚上即去翰林院宿舍区拜见罗老师。
“罗老师,自南京一别,学生我可是日夜思念老师!”
罗钦顺挥挥手让老仆人退下,问道:“你中举,我有预料。但老夫一直都想不到,你居然能中解元,此中缘由可否告与我知?”
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所以和罗老师这种六零后很难沟通,他们心中的世界还停留在过去。
杨植不服气地说:“学礼经的人本来就少!我又在中榜,中榜的录取名额固定,总得要有中榜礼经举人!再说我的策论一向不错,湛大家既然点我为经魁,何不顺水推舟让我为解元,非常合理!”
罗老师一辈子扎扎实实,从没有投机取巧的想法,他有理由怀疑当初杨植选本经时,就是看中礼经是孤经。
“让我看看你的八股文有什么进步,能不能中进士!如果南直解元考不上进士,那你回去都不好交代。”
罗老师还是那样好为人师,杨植早有准备,递过去两篇小作文。
“八股文是写得比以前好了,如果阅卷官抬抬手,看你是中榜可以放你过去。但是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