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考官都不明白为什么毛澄出这个礼经题。因为这段话,读书人非常熟悉,甚至于包括芸芸众生。
“越是出考生耳熟能详的题,越能考出考生的水平!”毛澄如是说。
张潮细思之下,认为毛澄在投嘉靖所好。嘉靖即位以来,不但喜欢订正大臣的奏疏,而且喜欢修改大明的典章礼制。说明嘉靖有自己的想法,不遵守旧制,不走寻常路。
确定了这个思路后,阅卷就好办了。
凡是礼经答题是王宠风格的,都被张潮打了叉。贵州云南广西的秀才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较多,里面肯定有不少人学王宠。没奈何,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一份试卷成功地引起了张潮的注意,那份试卷把“天下为公”的“公”,解释为“公室”,即统治阶级。
这种解释虽然少见,但并不是于史无征,前代确实有学者这么理解的。
这个考生的意思是:天下为公这一段,说的是天下人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也为天下人服务。统治阶级是从天下人中选出来的贤良,受天下人监督,这才能达到大同。
张潮直觉认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别人对天下为公的解释简直就是不要中央朝廷,无官府主义无领导,真的是天真无脑。
这名考生跟王宠无关,而且符合嘉靖的思路,他的第一关算过了。
再看这名考生的四书三道答题,张潮笑了:答题风格明显是四川的,并且水平还可以。考生的八股文写得并不仓促,非常流畅,可见练习过这三道试题,有备而来。
整体来说,这八股文水平在中榜属于中等。
一个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肯定是哪个云南或贵州的考生在成都上了多年的学!
张潮把这名考生的卷子打了两个圈。
诗书易三经的考生多,但阅卷官也多,三经的卷子一平均分配,其他的阅卷官反而比孤经房的工作量少。
杨慎完成了阅卷,跑到张潮房间看张潮还有很多卷子没有翻阅,便主动请缨道:“前辈,需要我帮忙么?”
考生选择本经,并不意味着不读其他四经。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