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周老汉的一身本事一看就是走的善扑营摔跤的铁马硬桥。。。。
就这样,跟着周老汉在保定的周边四处赶集的混了一年多的周浩然,也渐渐的习惯了这种每天练武,其他的时候帮着配药,或者去赶集的时候配合一下的生活。
毕竟周浩然上辈子的爷爷,跟这辈子的周师傅可以说是半个同行。
上辈子的周浩然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可是,老话说的好,穷文富武。
在人均寿命不到60岁的“初期”(实际上是35岁),就周老汉这样的铁马硬桥的功夫,没有足够的营养维护,也没有“秘药”去支撑,能活到50多,还仅仅只有刮风下雨关节疼,就不错了。
不过,周老汉的身体慢慢的,支撑不起打把势卖艺时的消耗了。
只能逐渐的演化成了单纯的“挑将汗”的了。
可是,挑将汗的就是卖野药的。
哪有那么多收入啊。
看着家里还有个说是才5岁多的、“嗷嗷待哺”的徒弟,周师傅牙一咬,搬家,进城了。
去了个厂子,找了份保卫科的活。
说起来,就是个守库房的打更的。
不过呢,这个活还真属于保卫科。
因为,当时,“初期”嘛。
保卫科的构成很复杂的。
既有军人留下“正经”的保卫。
也有厂子原先自己招募的“保卫”。
还有一些挂名在保卫科的岗位,比如看车场的,看大门的,看锅炉的。
再比如,就像周师傅这种守库房打更的。
也就这样,在周浩然实际上5周岁刚过没几天,成分正式划分的时候,周师傅被定为雇农,而跟着周师傅的周浩然,被定为工人子弟。
这,就是赶巧了。
成分的划分,是分家庭和个人的。
说起来,都是一个意思。
主要就是看把你养大的这个人是做什么的。
像周师傅,他上一辈就是靠打把势卖艺把周师傅养大的。
既没有地,也没有生产工具。。。。
不对,是拥有少量的生产工具,所以,他是雇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