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5/8)页
李昌吉回应道“官家费心了,如能达成和议,自当游复汴京!”
    向太后见这夏使也不算油盐不进的主儿,遂而示意苏轼明言谈判内容。
    苏轼向这夏使拱手道“夏使!我宋以为,归还灵州四之有三的土地更为合宜,毕竟灵渠能有效阻隔两国交兵,可保宋夏之境长久安定。”
    李秉藏还未应声,梁道抢声道“虽然灵渠可阻两国交兵,但是宋国若能让出整个灵州,宋夏之间距离将会更远,即难接触,何来兵戈?”梁道啊,不能理解梁主的深意,故而才寸寸相争。
    苏轼回复梁道曰“梁将军,你且未知我大宋如果撤出灵州之境,则难定两国之界,这灵州与鸣沙城,乐山,韦州之界并不明了,倘若有一天百姓擅入对方领地,或伤或死,皆不能归咎为天意,却是人祸也,敌国难逃干系,或又起兵戈也!”
    梁道又想对之却被李昌吉阻止曰“柱石将军,莫要多言,且依梁君意思行事!”
    苏轼猜测这李昌吉必然得到了夏主授意,但也不好揣测夏主是何授意,遂也不敢多言,以免言出有失。
    李昌吉道“既然如此何不将诸条款及细则再行公布一番。也让宋夏两国之臣再次了然,方可清晰明断。”
    向太后急命宫人拿出纸轴,交于苏轼手中,“苏子,这是哀家命人草拟的和议条款,你且宣读于夏使和诸官听。”
    苏轼拿着纸轴,缓缓的打开也更故意引李昌吉的眼神注意,苏轼大概阅毕,又故意向李昌吉展示,随后苏轼昂首宣读之:
    绍圣二年夏中,宋夏和议款:
    一曰 夏国让出河西(白沙)之地,地宽一百里,长约一千二百里,宋境可通连西域回纥。
    二曰 夏国各军事据点后撤十里,从此宋夏之兵不得在一目之境。
    三曰 宋国于灵州撤军,撤到灵渠以东南。
    四曰 宋国在灵渠之上建立长桥,供两国百姓商旅互易之用,战时可撤,所需之资皆由宋国出。
    五曰 宋国放归夏俘虏青山王李秉藏。
    听完此言向太后问夏使道“此乃和议五则,夏使有何异议。”
    李昌吉回曰“吾对此些条款本无异议,只是我夏国百姓窘迫,国家穷困,无以面对各种迁徙流离之苦,还请宋国能看在此议已和,赏赐
第(5/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爬出忘川,惨死的主母她杀回来了!一人一凰一天下斗罗绝世:开局捡到流萤重生以后,我成了神雕侠杨过嫁给穷光蛋的姐姐成了豪门阔太让你写歌,没让你震撼全球逆天改命,从在名义当秘书开始穿越:我靠空间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想抢我收成?我直接抢了你的地别秀了!我的歌声太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