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挺之也只得应声允诺向太后“官家所言蔡京,吾今当如何与之交际?”
向太后想了想说“如今蔡京为龙图阁待侍,正是巧职,可即刻起复为太傅,据说其能重在书,一手好字正可教授我儿。”
赵挺之急道“赵煦君乃为变法之主帅,若还就其学书法,恐怕时光难付也?”
向太后道“蔡京为太傅教授我儿习字实为幌子,主要是在太学上能与赵公相近。”
赵挺之一脸无奈也一脸不情愿。
向太后急忙安慰道“赵公且莫要为难,哀家便也是汝间之一员,再说了太学之中少年人又不止赵煦一人,我看端王(赵佶)游弋懒散惯了,且将之一并送入太学,汝家乃有公子明诚者,也可入太学。再招募咸宁郡王,普宁郡王等人入太学,这样王侯公子都在太学,汝和蔡京蔡卞便有得忙了!”
赵挺之听闻太后提起自己的儿子赵明诚,心中大喜,诧异太后会钦点其子入太学,此乃是无上之荣光,多少王侯公子挤破脑袋都想去的地方,却对赵明诚放出了极宽的门槛,这向太后也是豁出去了。赵挺之急忙谢恩“多谢官家得让犬子入太学,他日能有一官半职,便也是官家的恩泽。”
向太后急忙回礼道“赵公乃是太学首辅之臣(其实首辅是蔡卞),令汝子入学乃正应所当,何必如此谦说,折煞我一妇人也!”
诸位有可能不知,这大宋的太学便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能入学者要么是王公贵胄,要么是才德兼备之人,将来朝中掌权者多出自于太学,比那寒门学子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升上来的人不知要容易多少倍。
既然向太后如此器重自己,主要是给他儿子极大的便利,赵挺之自然是感激涕零。于是便开始了死心塌地的走上为向太后办事的道路,这也为他其后的声名埋下了祸因。何来“祸”因?其实赵挺之前生之名并不差,其先追随王公变法,虽然并非首辅之臣,但也算是才德兼备之人。这次苏轼变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