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曰“鲁直之言也善,可是即便是最快的马,行进速度也不过是日行百里,可是此去广南,福建两地,皆有数千里之遥远,这一来一回的便也要数月有余。”
赵挺之以为此法不妙,遂出言献计曰“官家,苏子,臣有一计不知道值不值商榷?”
赵煦急回曰“赵太傅但说无妨!”
赵挺之道“军令涉密,必须单骑直驱为妙,可是政令本身就是上传下达,以一点射向多面,所以臣以为采用平推之法更为绝妙?”
众人不解其意,有人问曰“何为平推之法?”
赵挺之回应曰“平推之法,顾名思义即是采用从汴京一点推向万里的方法。汝且看”赵挺之突然从案桌上拿起一把折扇,把他折叠起来,然后接着说“此折扇,乃有十寸有余,我在一端轻轻用力一推”赵挺之将折扇的另一端放到正在近侧的李格非身上,轻轻推动的折扇,李格非便顺着扇力的方向一倾,众人见状,疑惑,赵挺之又道“吾只在一端轻轻用力,文叔兄即能感受到吾之力也!此折扇便是传递之物,这样,我将此折扇打开,成一扇形,再在一端用力,扇尾依然能感受到吾之力也。如此,依据此理,吾只要在一端颁布新法政令,让天下之民,天下之吏自然传递之,即可快速将政令传递到天涯海角。”是的,确实有听说赵挺之是个发明家,大概是跟沈括学的。
众人方才理解,赵煦赞叹曰“此法甚妙,政令由吏和民自然传递之,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便可迅速扩散,即便是在天涯海角,也能尽速得到政令!”
李格非或有疑问道“可是采用这种口口相传之法,政令传递是否会有谬误,毕竟千里之外,人言人俗都乃不一样,此法似有弊端。”
赵挺之又解释道“千里之外,是可成谬,但也不至于与官家政令相反,至少远方之人知道朝廷发布政令,早早做好新政准备工作,待官家之政令正式到来,新法之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停当,岂不是也能让吾法时间节省近半。”
苏轼曰“哦,此法妙也,可以大大节省朝廷传令兵和马匹数量,更可节约大量驿路消耗。”
赵挺之大快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