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沈浩然通过星达笔记本电脑的量子加密通道,与军事基地负责人进行实时视频会议。屏幕右下角的加密认证标识不断闪烁,确保对话内容无法被任何第三方截取。“后续我们会成立军工专项研发组,针对极端环境进行芯片性能强化。”他展示着新的技术路线图,“另外,星宁大学将开设国防科技专班,定向培养芯片领域的战略人才。”
在星宁科技的专利墙前,新获得的专利证书被逐一点亮。但沈浩然深知,这场科技突围战远未结束。他打开电脑,调出全球半导体产业地图,目光锁定在光刻机的核心部件——极紫外光源的供应链上。“通知研发部,启动‘光源20’计划。”他在会议群组中留言,“我们要让中国芯片彻底摆脱对进口技术的依赖。”
夜幕降临,杭城的夜空被星宁科技的量子灯带勾勒出未来感的轮廓。在某个保密车间,新一代量子芯片正在进行最后测试,而在千里之外的军事基地,搭载着星宁芯片的新型雷达已经开始24小时值守。科技与国防的齿轮在此刻紧密咬合,而沈浩然按下电脑键盘的指尖,正敲打着属于中国科技的新章。